C

ategory

教学工作

银川高级中学教师“我心中的好老师”征文选登

发布时间:2020-05-21 08:23责任编辑:信息中心点击:

        我们常说春天是美好的,是富有生机的;太阳是伟大、无私的;大海是广博而又壮丽的。可谁能告诉我,世界上集这三者于一身的是谁呢?在此我可以自豪地说:“是我们光荣的人民教师”,因为她从事着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是的,在这片土地上有谁能有比老师这个职业还神圣的呢?
    习总书记说:“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
    韩愈的《师说》对教师的定义是“传道、授业、解惑”。通过聆听自治区教研室岳维鹏主任《新时代:我们如何做教师》,教师踊跃参加科教部组织 “我心中的好老师”征文。
    每一位教师征文中都有一位记忆深刻的好老师:有的胸怀理想、充满激情和诗意的,有的富有爱心、善解人意的,还有的博学多才、思想深刻的,关注社会、关注人类命运,有社会责任感的……  
在全国人民同舟共济,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特殊时期,作为每位人民教师,此时更应坚定信念,牢记初心,不忘使命,在抗疫的关键时期,履行教书育人这一职业的崇高义务,学好老师,做好老师。

我心中的好老师

语文教研室 眭蕴倩

乙未年深秋,在银川六中一间普通的教室里,我有幸听了马文科老师执教的《我与地坛》,印象颇深。这是“塞上名师”马文科工作室的第一堂公开课。我已经不是第一次读史铁生,读《我与地坛》;也不是第一次听人讲述史铁生,讲《我与地坛》。然而这一次,是我听得最动情的一次。
不得不先说的是,马老师印制了《我与地坛》的文本,他给学生准备的是16开精巧而带有素雅封面的文本资料,拿在手里,有一种庄重的感觉,我想他的“走心”是从每一个细节开始的。如果我是学生,拿到老师开发的校本教材资料是这样的印刷和装帧,我一定非常珍爱。当然,我们几个工作室的成员也是人手一本,刚拿到时,大家不由得赞叹,迫不及待地翻看。
马老师用了一个“借来”的班上课,他并没用“自己”的学生,他想要最真实地展现课堂本色,我们心里真的很佩服,从马老师说他来上工作室的第一节公开课就很佩服,他一定是自己先做了,才会要求我们去做。

     马老师的课,有情,亦有理。

    对于史铁生笔下的母亲,马老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深入作品细节去分析,他的点拨处处都很精当,课堂上,并没有刻意的表演,反倒是学生安静聆听,老师细心引导,这让人觉得,这就是最真实最本色的课堂,坐在那里和学生一起听课,自己在静静思考,能感觉到,学生都在思考。最让人难忘的是,除了让学生朗读课文相关语段,马老师也深情地朗读了一段,记得老师说他五十岁了,但是课堂里还是激情投入地讲解,读课文时他那个年龄的阅历所带来的深厚与沧桑不知道十几岁的学生能听懂多少,我是几乎要掉出眼泪来了,只是强忍着。我想,只有用真心真情去上课,去和学生分享,才能如此感染人,本来《我与地坛》就是我特别喜欢的文章,加上马老师的倾情诠释,我内心有种莫名的感动。老师的整个课堂都是充满真情的,因为他是用心去解读,用心与学生交流。

     我很欣赏马老师在感悟哲理部分提出的“地坛给我的昭示”这个思考问题。

    作者史铁生人生正当年,却忽而双腿截瘫。这对任何一个人来说都是致命的打击。生死徘徊间,他别无他法,每日都去地坛排遣。几近幻灭之时,从地坛里,他获得了无尽的智慧。关于这一点,马老师设计了一个极为巧妙的问题——地坛给我的昭示。这个问题看似轻描淡写,实则浓墨重彩。这个问题引发的正常逻辑思维是:地坛是一个客观存在→这些客观存在包含什么→这些客观存在即包含地坛中的各类事务→这些事务以什么样的形式存在→这种存在给人什么启示。虽然那节课课堂里的学生只有十五、六岁,也许不是每个人都有上述清晰完整的逻辑推理过程,但是这样的问题总能触发他们的思考。马老师非常自然地将学生的视线引入到文中的几处景物描写上:“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譬如那些苍黑的古柏,你忧郁的时候它们镇静地站在那儿,你欣喜的时候它们依然镇静地站在那儿,它们没日没夜地站在那儿从你没有出生一直站到这个世界上又没了你的时候”。这些自然界中的事物都以极强的生命力形式存在于地坛。即使他们极其微弱,从来无人问津,可他们仍顾自顽强地、静默地活着。这就是“地坛给我的昭示”——活着,并且顽强地活着,即使自己是卑微的、弱小的。这其实是《我与地坛》中关于生死哲理的重要阐释。

    这种由浅入深的思考,给过多少人生处于低谷,甚至一度想要轻生的人以最深刻而真实的激励。史铁生突围了自己的人生困境,不知又鼓励了多少人走出了自己的人生困境,这不由得让人想起苏东坡的被贬黄州,他一度不知所措。因为“乌台诗案”,一个莫须有的罪名,他真的不知所措。后来,他游赤壁,叹“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他漫步黄沙道中,“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苏轼也是在黄州,在黄州的自然里获得走出人生困境的智慧。这大概是自然以微小给人类以永恒而顽强的昭示,这也是文学作品给读者的精神力量之所在。马老师这个问题的设计,由浅表入深里,由文字及内涵,由情感到精神,这正是史铁生给我们人生的启示,作为学习《我与地坛》的学生,感悟其中的哲理,领悟它给予自己人生道路的指引,使得他们在精神上能够成长。这是整节课最有深意的匠心独具的安排。

随着文本中的内涵一步步显露,老师考究的板书也渐渐呈现出来,随着老师最后一笔勾勒,我们恍然大悟,一棵深深扎根于大地扎根于泥土的大树屹立在那里,像史铁生久经磨砺的灵魂般顽强立于世间……

    一节课只有短短的四十分钟,从课前的准备到课堂的进行再到课外的拓展,回想每个细节,无不是马老师走心语文的体现,拿一颗心,拿一颗真心对待语文,这是他用行动传授给我们的东西。

    我再次感到幸运,能在马文科老师的工作室里聆听他的教导。马文科老师执教《我与地坛》,倾情课堂诠释走心语文,只是我们工作室诸多让人感触很深的故事之一,马老师以深厚的语文教学功底,以一颗真心对待课堂,触发我们每个成员深思。再次感谢马老师的《我与地坛》。

     这就是我心中的好老师!


Copyright ©2017 银川高级中学 版权所有  |  宁ICP备17001956号   技术支持:良匠科技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70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