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

ategory

教研活动

与语文同行 为生命奠基 | 银川高级中学新教材“同课异构”优秀课例展示

发布时间:2024-03-25 08:21责任编辑:信息中心点击:

语文是虚幻的,如雾迷津渡;语文又是真实的,触手可及。语文是隔膜的,相见难识;语文又是明晰的,如晴空万里。与语文同行,在文学经典的品读中发现美,为生命奠基。

   313日,银川高级中学“同课异构展示课”活动如期进行,本次课例展示由语文教研组承担、青年教师冯晓捷老师授课。一周前,高二语文备课组凝心聚智、共谋良策,帮助冯晓捷老师建构教学框架、明晰教学思路,使教学设计在老篇目中找到新的突破点,进而更好地体现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的理念。


 


“作家曹文轩说:‘其实这个天空下,不是山,也不是水,是满满的各种各样的告别。’告别是人生的必修课,也是文学永恒的命题。今天,让我们围绕主题词‘告别’走进现代新诗的经典之作——《再别康桥》。” 在富有诗意的导语中,冯晓捷老师带我们走进了唯美的康桥世界。整堂课以诵读为起点,激发学生朗诵现代新诗的兴趣,在此基础上品读康桥之美。 “自古多情伤别离”,教师引导学生联读和离别有关的古典诗词 ,细读文本,挖掘诗中“别”字的内涵,感受诗人独特的精神气质。课堂最后,教师对学生的探究进行提炼和升华:“人不能伴景长生,但情却能与景永存;人间总有别离,性灵却天长地久。”

   子衿师说,教研共促。在评课环节,四位点评嘉宾都肯定了冯晓捷老师青春的教学姿态、明晰的教学思路和优美的语言表达。同时,对这节课提出宝贵的意见和真诚的期待。
 

高二语文备课组长孙彦芳:《再别康桥》充分体现了新月派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美、绘画美和建筑美。老师指导学生在品读康桥之美的环节既有个性化阅读的释放,又将“三美”渗透到学生的阅读感悟中。两个问题看似很大,但教师恰到好处地引导学生精读文本、品味语言、发展思维,让语言文字润泽心灵。教学期待:更清晰地界定“离别”与“告别”的不同,徐志摩笔下的“康桥别情”为什么淡了、轻松了?从更广、更深的文化视角探究康桥“别”情的内涵。

语文教研组长眭蕴倩:由这一节课引发的两点思考:第一,智能时代扑面而来,文学教育永不过时。不管经济如何发展,社会如何进步,人们对于精神世界的追求永不过时。甚至可以说,生活越是智能化,人们越是不能脱离文学对心灵的滋养。文学教育的作用在于浸润心灵,教学中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面探究作品的意蕴,获得鲜活的审美体验。第二,培育正确审美意识,形成正向价值引领。每一代人都会面临他们自己的生命困境,尤其是今天的孩子,他们没有生存的压力,但他们更加注重个人内心的感受。社会纷繁复杂,而他们正处青春年少,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探寻《再别康桥》的文学之美恰恰是引领学生感悟美的过程,时代价值、审美体验,都是学生成长历程中美好的细节,是无比珍贵的精神食粮。最后,有一点期待,希望冯晓捷老师能继续保持精研细读文本的状态,带领学生走进唯美的语文世界,让学生感受语文之美,处处学有所得。

高二备课组焦发银老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立意高远,用两个点辐射整节课,引导学生以正确的价值观鉴赏文学作品,把握作品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的价值取向,让学生在精读文本的基础主动探寻经典作品的精神内涵和艺术价值。学生的思考即使略显稚嫩,但“春嫩不惧寒”,因为这一过程恰恰又见证了他们的成长。

崔振忠副校长:在大单元教学的背景下,教师引导学生展开群文阅读,将古典诗词与现代新诗建立关联,进而感受五四文人熔古铸今、中西合璧的时代价值,激发学生阅读现代新诗的兴趣。课堂参与面广,教师用优美的教学语言激发了学生的表达欲,引导学生精读、美读文本。一点期待:若能将作业环节中的文学短评和学生创作的小诗展示出来,整节课可能会收获“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

语文是自我的,文学作品往往是诗人自我情感世界的折射;语文又是万我的,在经典作品中我们是否能透视到自己的生命?在《再别康桥》中,诗人对于“告别”那种潇洒而飘逸的风度能否让我们重新审视自我生命中的告别?与语文同行,为生命奠基,愿语文课富有诗意、涌动生命,愿语文课充盈美、趣与感召人心的力量。

 

 

Copyright ©2022 银川高级中学 版权所有  |  宁ICP备17001956号-1
  技术支持:良匠科技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709号